馬雲、雷軍爭搶人工智慧地盤 台灣還在 - 薪水
By Noah
at 2017-12-06T20:16
at 2017-12-06T20:16
Table of Contents
馬雲、雷軍爭搶人工智慧地盤 台灣還在找位置
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3日在浙江烏鎮開幕,蘋果執行長庫克、Google執行長皮采(
Sundar Pichai)與中國互聯網頂級企業齊聚烏鎮。而這場盛會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是馬
雲等科技巨頭的「開示」,而是一頓晚餐。
這場飯局,照例由中國入口網站網易創辦人丁磊請客,邀集了騰訊執行長馬化騰、百度董
事長李彥宏、小米董事長雷軍、微軟全球執行副總沈向洋、華為高級副總裁余承東...等
共20位互聯網界的大亨同桌大啖丁磊養的豬,菜單上還有螃蟹和石斑魚。
即使是在手機市場爭得你死我活的華為和小米,其負責人也在這頓晚餐上放下競爭,把酒
言歡。在座賓客所代表的企業,市值與估值加起來超過五兆人民幣(22.7兆元新台幣),
被媒體戲稱為「東半球最昂貴飯局」。
而這場眾星雲集的飯局,唯獨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缺席,後來馬雲承認他未受邀。雖
然沒參加飯局,但對於眾科技巨頭無不想要卡位勝出的「人工智慧」(AI)戰略,馬雲可
是存在感十足。
今年10月,馬雲宣布成立研究機構「阿里巴巴達摩院」,三年內將砸下一千億人民幣在全
世界建立研究室,投入物聯網、機器學習、AI晶片、生物識別等未來技術的戰略性研發。
阿里巴巴有錢、有人、有數據,一手撒錢戰略投資,另一手自主開發AI技術和解決方案。
12月5日,馬雲在互聯網峰會論壇的演講上提出他的決心:「我認為公司不一定都要轉型
,但是都要升級。阿里巴巴經歷了無數痛苦升級...轉型是痛苦的。9年前我們做過討論,
要不要把公司變成資料公司,社交我們看的很清楚,一定會成功。但是,雲計算和資料30
年可能都不會賺錢。」
「最終,我們選擇往30年走。不知道會不會賺錢,不知道能不能活下來。但是選擇了未來
就毫不猶豫。」
馬雲的算盤算得精,阿里集團不僅一出手投資就是大手比,而且每個看上的標的都是在AI
各領域的領頭羊,包含全球第一個發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的寒武紀科技、開發出全球最
大人臉識別雲平臺Face++的曠視科技等。台灣創業家創立的AI晶片公司Kneron(耐能)以
及開發出人工智慧商業決策平台的沛星互動(Appier)也在阿里巴巴的投資名單。
攤開阿里集團投資的AI新創名單,從前端的演算法、IC設計,到面對使用者的產品應用,
無所不包,可窺見阿里巴巴想在AI領域制霸的企圖心。而僅戰略投資已經無法滿足,接下
來在全球遍地開花的的阿里達摩院,將為阿里集團累積未來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資本。
今年的互聯網峰會上,眾科技巨頭口徑一致地指出「人工智慧」將帶來下一波工業革命,
是不容錯過的趨勢。Google執行長皮采、蘋果執行長庫克表示人工智慧不僅不會取代人類
,而是會讓人類能夠做更有價值的工作。小米創辦人雷軍更是直言:「每個大規模互聯網
公司都在做人工智慧,不做就會被淘汰!」
而雷軍也不是吹牛而已,截至2017年11月5日,小米已售出超過8500萬台連網設備,包含
手機、智慧語音助理、冰箱、淨水器等連網家電,已經穩居全球最大物聯網硬體平台。大
量連網設備生產出的大數據,是發展人工智慧必備的燃料。
科技大廠有錢、有用戶、有數據,難道未來人工智慧產業還會繼續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嗎
?
創新工場的董事長李開復曾在臉書發表分析:「若想在人工智慧扮演一席之地,必須擁有
最領先的技術或專家、有意義的政府補助、用最高薪水吸引專家、擁有最大的用戶基數和
大量數據,以及特別開放甚至大膽的政府政策。」
他表示,雖然台灣在這幾方面都明顯落後,但可以嘗試從應用方面發揮價值,例如將國外
的人工智慧技術和國內的醫院數據結合,發展精準醫療,從台灣本身的優勢切入,至少有
機會跟上人工智慧商機。
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/category/80394/post/201712050023
--
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3日在浙江烏鎮開幕,蘋果執行長庫克、Google執行長皮采(
Sundar Pichai)與中國互聯網頂級企業齊聚烏鎮。而這場盛會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是馬
雲等科技巨頭的「開示」,而是一頓晚餐。
這場飯局,照例由中國入口網站網易創辦人丁磊請客,邀集了騰訊執行長馬化騰、百度董
事長李彥宏、小米董事長雷軍、微軟全球執行副總沈向洋、華為高級副總裁余承東...等
共20位互聯網界的大亨同桌大啖丁磊養的豬,菜單上還有螃蟹和石斑魚。
即使是在手機市場爭得你死我活的華為和小米,其負責人也在這頓晚餐上放下競爭,把酒
言歡。在座賓客所代表的企業,市值與估值加起來超過五兆人民幣(22.7兆元新台幣),
被媒體戲稱為「東半球最昂貴飯局」。
而這場眾星雲集的飯局,唯獨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缺席,後來馬雲承認他未受邀。雖
然沒參加飯局,但對於眾科技巨頭無不想要卡位勝出的「人工智慧」(AI)戰略,馬雲可
是存在感十足。
今年10月,馬雲宣布成立研究機構「阿里巴巴達摩院」,三年內將砸下一千億人民幣在全
世界建立研究室,投入物聯網、機器學習、AI晶片、生物識別等未來技術的戰略性研發。
阿里巴巴有錢、有人、有數據,一手撒錢戰略投資,另一手自主開發AI技術和解決方案。
12月5日,馬雲在互聯網峰會論壇的演講上提出他的決心:「我認為公司不一定都要轉型
,但是都要升級。阿里巴巴經歷了無數痛苦升級...轉型是痛苦的。9年前我們做過討論,
要不要把公司變成資料公司,社交我們看的很清楚,一定會成功。但是,雲計算和資料30
年可能都不會賺錢。」
「最終,我們選擇往30年走。不知道會不會賺錢,不知道能不能活下來。但是選擇了未來
就毫不猶豫。」
馬雲的算盤算得精,阿里集團不僅一出手投資就是大手比,而且每個看上的標的都是在AI
各領域的領頭羊,包含全球第一個發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的寒武紀科技、開發出全球最
大人臉識別雲平臺Face++的曠視科技等。台灣創業家創立的AI晶片公司Kneron(耐能)以
及開發出人工智慧商業決策平台的沛星互動(Appier)也在阿里巴巴的投資名單。
攤開阿里集團投資的AI新創名單,從前端的演算法、IC設計,到面對使用者的產品應用,
無所不包,可窺見阿里巴巴想在AI領域制霸的企圖心。而僅戰略投資已經無法滿足,接下
來在全球遍地開花的的阿里達摩院,將為阿里集團累積未來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資本。
今年的互聯網峰會上,眾科技巨頭口徑一致地指出「人工智慧」將帶來下一波工業革命,
是不容錯過的趨勢。Google執行長皮采、蘋果執行長庫克表示人工智慧不僅不會取代人類
,而是會讓人類能夠做更有價值的工作。小米創辦人雷軍更是直言:「每個大規模互聯網
公司都在做人工智慧,不做就會被淘汰!」
而雷軍也不是吹牛而已,截至2017年11月5日,小米已售出超過8500萬台連網設備,包含
手機、智慧語音助理、冰箱、淨水器等連網家電,已經穩居全球最大物聯網硬體平台。大
量連網設備生產出的大數據,是發展人工智慧必備的燃料。
科技大廠有錢、有用戶、有數據,難道未來人工智慧產業還會繼續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嗎
?
創新工場的董事長李開復曾在臉書發表分析:「若想在人工智慧扮演一席之地,必須擁有
最領先的技術或專家、有意義的政府補助、用最高薪水吸引專家、擁有最大的用戶基數和
大量數據,以及特別開放甚至大膽的政府政策。」
他表示,雖然台灣在這幾方面都明顯落後,但可以嘗試從應用方面發揮價值,例如將國外
的人工智慧技術和國內的醫院數據結合,發展精準醫療,從台灣本身的優勢切入,至少有
機會跟上人工智慧商機。
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/category/80394/post/201712050023
--
Tags:
薪水
All Comments
By Kumar
at 2017-12-08T03:44
at 2017-12-08T03:44
By Kyle
at 2017-12-10T15:17
at 2017-12-10T15:17
By Michael
at 2017-12-11T19:25
at 2017-12-11T19:25
By Annie
at 2017-12-16T16:51
at 2017-12-16T16:51
By Charlotte
at 2017-12-20T18:35
at 2017-12-20T18:35
By Mia
at 2017-12-21T19:59
at 2017-12-21T19:59
By Necoo
at 2017-12-23T20:36
at 2017-12-23T20:36
By Emily
at 2017-12-28T03:31
at 2017-12-28T03:31
By Odelette
at 2017-12-29T14:57
at 2017-12-29T14:57
By Olivia
at 2018-01-01T00:57
at 2018-01-01T00:57
By Elizabeth
at 2018-01-01T15:58
at 2018-01-01T15:58
Related Posts
系統廠人才流失
By Joseph
at 2017-12-06T10:57
at 2017-12-06T10:57
郭台銘:富士康流水線工人將在未來20年消失
By Lucy
at 2017-12-05T23:52
at 2017-12-05T23:52
高薪福利好留不住?他嘆:工程師要做滿20
By Una
at 2017-12-05T19:29
at 2017-12-05T19:29
系統廠人才流失
By Hedy
at 2017-12-05T16:56
at 2017-12-05T16:56
系統廠人才流失
By Margaret
at 2017-12-05T14:12
at 2017-12-05T14:12